您现在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新闻中心

News

布依族的分布范围及居住环境特点介绍

2024-06-04 00:06:0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龙里布依族主要分布(按人口数量排序)万寨、羊场、那彭、三元、兴市、龙山、马峙、古龙、西马等地。

居住环境。布依族村寨大多位于溪流、河流两岸的坝旁,依山傍水,地理条件相对优越。少数村寨位于山腰、山脊或平地上,地理条件较差。坡脚下的村寨,房屋依山而建,层层叠叠,排列紧密,错落有致。多数村寨四周绿竹古树环绕,村内或村前有水井、水塘、溪流,风景秀丽,环境优美。多数村寨由一个或几个姓氏组成,混合姓氏的村寨并不多。小村寨有十几户人家,大村寨有几十户至几百户人家,单户住宅很少。

饮食习俗。龙里县布依族的主食是稻米和杂粮。稻米有红白糯米、白黑糯米、干米、晚米等;杂粮有玉米、大麦、小麦、小米、高粱、红小米、荞麦、红薯等。米饭的吃法主要有三种:一是“甑饭”,二是“炖饭”,三是“炒饭”,其中以甑饭最为常见。布依族爱吃糯食,吃法多种多样:一是糯米,以蒸、炖为主。将糯米先用水浸泡,洗净沥干,直接放入蒸锅内蒸熟即可。二是做粑粑,在节日、红白喜事、春节拜年、走亲访友时作为礼品。 粑粑的种类很多,如清明节的清明粑(棉耳粑)、四月八日的花染粑、端午节、六月六的粽粑、九月九日的重阳粑、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雕片粑等。三是糯米,逢年过节、妇女“月子”、宴席时,可用糯米来酿甜酒。干米粑粑表面粗糙,但松软可口。晚米香味浓郁,开胃,一般用做过年“耳粑”。

谷物除了酿酒、作饲料外,还有许多吃法。玉米可磨成沙,与大米拌在一起,做成“两片米”;可磨成粉,与糯米拌在一起,做成“粑粑”;大麦、小麦、红稗、高粱、荞麦、小米等,可磨成粉,加水用手轻轻揉成大小不均的颗粒,浇在米上蒸熟,再倒入畚箩拌成“粑粑米”。

黄豆是布依族的主要配菜之一,亲朋好友来家里,先炒一盘黄豆下酒,然后再做其他菜。每逢插秧、打谷,都要吃豆腐渣。每年腊八节,用黄豆做干豆腐、水豉,用草木灰腌制血豆腐、盐豆腐、霉豆腐、灰豆腐等。布依族待客、办宴席,除了猪肉等配菜外,最多的就是豆腐。

布依族喜食酸辣,有“三天不吃酸菜,走路都转圈”之说。多数家庭会做几坛酸辣椒和各种口味的腌菜,烤几筐干辣椒。将嫩辣椒煮熟切碎,拌上糯米粉,晒干后贮存。干辣粉炒腊肉是招待客人的一道美味佳肴。

贵州毕节接亲风俗_贵州习俗婚礼毕节_贵州毕节苗族结婚风俗

布依族喜做熏肉。过年杀猪,留少量在前后几天食用,其余熏做熏肉。除夕之夜,将猪头加调料煮熟,整头供奉祖先,然后切片炒熟,是年夜饭的主菜。舌、肝、肚、肺、香肠等与熏肉一起熏制,招待客人。除逢年过节和农忙时,很少吃熏肉。

布依族主要饮茶。住在山里的布依族,采茶自用,余茶出售。住在坝上的布依族,有的有茶园,没有茶园的,就到集市上买茶。大多数人通常每天早晨都煮一壶茶,一整天都有茶喝。布依族山区还有一种野生茶,叫“古丁茶”,味苦甘,饮用可去火,是夏季最好的消暑饮品。

布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,严禁同族同姓的人通婚,还保留着“表亲联姻”和兄长传家制的习俗。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。全国各地未婚青年男女,喜欢利用每年节日、集市、集体聚会的机会,三五人、七八人结成一伙,说说笑笑,互相表达感情。男子喜欢一个姑娘,按传统,要找第三者来陪同,有的由嫂子介绍。姑娘若有意,便单独相聚在清静之处,唱着山歌,表达感情,直至双方互赠信物,表示已结下终身大事。但在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下,许多相爱的恋人不能结为夫妻。当时,婚姻多由父母包办,或由媒人撮合。 很多父母在决定子女的婚事时,只考虑彩礼的多少或子女的家世,常常以“八字”来判断合不合,常常酿成许多不幸的悲剧。布依族的婚俗一般要经过择偶、订婚、问八字、结婚等步骤。

1、择偶。历史上,布依族由“男女自行结婚”演变为父母包办婚姻。在封建婚姻制度下,布依族青年男女有“谈情说爱”的自由,但没有成婚的自主权,婚姻要靠“父母之命”和“媒人之言”来决定。有的姑娘年幼时就被父母许配。“背亲”、堂亲、姑亲等较为普遍。但在“近亲”关系中,长幼要求严格,不容混淆。同姓或长幼亲属之间不能通婚,违者要受诟病和疏远,但少数同姓但不同宗族的人可以通婚。

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现在大多数人都有了自主选择伴侣、结婚的自由,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、介绍、看房等方式选择伴侣,大多数父母也不再干涉。

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,便已穿戴整齐,学了初次见面的山歌,学会了吹口哨、吹木叶,开始懂得了怎样和异性接触、交朋友。初次见面,一般选择一处僻静的地方,如大树下、路边、草坪上、河边等。男女三人一组,多为五人一组,各在一侧,保持一定距离互相观察。一旦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,便会先吹口哨或吹木叶,邀请对方留下来。这时姑娘们便会停下脚步或就地坐下,小伙子便会立刻唱一首山歌来试探姑娘,姑娘若有兴趣,便会回歌回答。 不然的话,女生们都会笑着继续赶路,男孩也不用再唱歌,但是有的男孩会因为不舍得离开,而唱歌来挽留她们,也有的女生会被男孩的真诚所感动而回心转意,回歌回答。

贵州习俗婚礼毕节_贵州毕节苗族结婚风俗_贵州毕节接亲风俗

姑娘喜欢上男孩后,可以唱一些情歌给他听,通过唱歌,两人互相了解,如果对对方有好感,下次集市上见面或者走亲访友时,就会互相问候。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,两人会产生感情,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(一般是在集市日)。如此一直下去,直到男女感情深厚,互相赠送定情物。女方赠送的定情物一般是手工制作的鞋垫、布鞋等,男孩赠送给女孩的礼物一般是毛巾、照片等。

2、订婚。订婚时,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,送上一定数量的酒、肉等礼物。如果对方同意,媒人再对男女二人的“八字”进行第二次比对,只要“八字”相符,就可以选定婚期。这一带对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,多为“六”或“双”。据说“六”是福的谐音,寓意双方婚后福气满满、幸福美满。结婚时,新郎不迎新娘,只请几个交情很好的男女青年代为迎亲。新娘一般打着伞步行到男方家,有的骑马或坐轿子。新婚当日,新婚夫妇不共房而睡,次日再回新娘家。 集中居住区的布依族仍保留着“不住夫家”或“坐家”的习俗,有的要两三年,甚至五六年后才会长期住到夫家,杂居区的布依族大多已废除了这一习俗。

男方家庭选中符合条件的姑娘后,便会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。前几次,不带任何礼物,只介绍女方父母。女方父母了解来意后,如对男方家庭的条件不满意,便会婉言谢绝,说:“我家姑娘还小不懂事,等她长大了再说吧!”第一次提亲后,女方家庭会商量,询问女儿的意见,如果女儿觉得可以,便询问男方及其家庭情况,如果满意,一般便不发表意见。过一段时间,了解男方个人及家庭情况,征得女方本人及其家人、亲朋好友同意后,便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。媒人随即会带上男方家的点心,正式到女方家提亲。 如果女方家愿意,就收下点心,并把女儿的生辰八字告诉媒人。婚事定下来后,男方家在农闲时节(一般是正月)邀请本家亲朋好友和媒人一起来,带礼物到女方家认亲(吃订婚酒)。如果媒人是男方,媒人就到女方家认亲,否则,媒人就到女方家认亲。礼物一般是几盒1斤重的点心,女方父母、舅父舅母各一盒。女方家摆设酒席招待媒人,并邀请家中长辈、舅父舅母一起来陪同媒人。之后,所有接受媒人礼物的家庭成员轮流摆设酒席招待媒人。 媒人临走前,女方的姐妹们要给未来的嫂子(姐夫)送上绣花腰带和鞋垫作为纪念。

3、问八字。订婚后,男方家备好聘礼,择“吉日”到女方家问“八字”,吃“聘酒”(又称开红酒)。聘礼的多少,一般视男方家经济情况而定(但已由媒人、亲友和女方家事先商定)。去时,男方请几位亲朋好友,女婿随行,随身携带聘礼钱和一本写有男方生日“八字”的“鸾书”,一只公鸡,两瓶酒,两斤猪肉,香、纸、炮、蜡烛,女方家每人一份点心。另备几块小礼钱,用红纸封好,封上写明用途。 到女方家后,焚香、点烛、放鞭炮、杀鸡祭祖。女婿拜祭女方祖先、父母、家中长辈、亲朋好友。拜完后,女方家请先生在《鸾书》上填上女儿生日的“八字”,填好后,暂放在女方家的神龛上,小礼金则分给受礼人。这天,有的女方家宰猪招待宾客,并留一只猪腿、一只鸡腿给女婿带回家做“扎包”。宴席过后,晚上,女方村的老中青和前来祝贺新娘的人都来唱歌,通宵达旦。 第二天早饭后,女方家把“鸾书”和猪、鸡腿送给女婿及其随从带回去,男方家当天就用带回去的猪、鸡腿招待媒人、随从及家人,这叫“扎包”,以表谢意。

4、成亲。喝完“彩礼酒”,男家便择一“吉日”举行婚礼,一般在当年秋季或次年。有的人家因订婚早,要等四五年或七八年才选好婚期。婚礼第一天,男家要请四位父母健在、有兄弟姐妹的未婚青年男女来接新娘,另请几人抬嫁妆。去接新娘的青年男子每人提着灯笼,青年女子每人带一把伞和两袋用红纸封好的妆扮钱和伞钱。到女方村前,村里青年男女便来拦路唱歌,不唱就不让走,一直堵到女方家门口。 女方家出来迎进屋,摆上烟茶,设宴款待,请亲属陪同。迎新娘一般由8—12人送来,男女各占一半,均为双数,有的多达二三十人,都是新娘的兄弟姐妹或亲朋好友。宴席过后,迎亲方把穿衣打伞的钱交给新娘父母,由新娘父母雇人打扮,准备新娘离去。这批人应是本村德高尚的老太太,生辰八字与新娘相符。新娘离家时,正厅中央点上红灯笼,迎新娘的男女在院内打着灯笼撑着伞,老太太撑着伞,将新娘引到正厅。 说完吉利的话,新娘就用伞送出门,亲戚们跟在后面。一般都是步行。有钱人家用轿子迎新娘,但只抬新娘,其余人步行。新郎家一般上午“迎新娘”,路途远的话可以延后,但“进门”一定要在当天上午。新娘进夫家时,新郎家老少都要回避。据说这样可以避凶招吉,以后大家就能和睦相处。

新郎新娘进新娘家时,神龛上点着灯香烛,村外会由一位生辰八字相合的老者撑伞迎接新娘。有的还在新郎家正厅中间放上马鞍,供新娘跨上。新郎新娘进新娘家时燃放鞭炮,司仪主持仪式。新郎新娘跪拜祖先、父母(岳父母)后,先坐在火篓边的固定位置上。此时,新娘家送新娘的男女会被村里的年轻男女拦住唱歌,直到走到新郎家门口才停下。 嫁妆到了,陪嫁人员(一般是新娘的兄弟)把箱子、柜子的钥匙交给新郎的父母,然后举行“开柜仪式”。在正厅的地上铺上席子,由迎新娘进新娘家的老妪开柜。开柜时,一边念叨着什么,一边把柜子里的被子、蚊帐、床单等,连同核桃、栗子、花生、葵花籽等一起扔出去。围观的男女老少,争先恐后地抢着“喜果”,滚成一堆。这时,开柜的老妪就扔出一条被子盖在众人身上,然后大声喊道:“你们生了这么多娃娃!有小米穗那么多!有高粱穗那么多!……”满屋哄堂大笑(叫“打被子”)。 开门仪式后,老妇人把被子、床单、枕头拿到洞房里铺开,把新娘抱进洞房。晚上,新娘不与新郎同睡,而是由陪嫁的姐妹们陪睡,傍晚,青年男女们围坐在一起,整夜唱歌。第二天下午设宴,新郎新娘两张桌子上的碗、筷、酒壶都用红纸条封好。开餐前,送亲的亲戚们要唱碗、筷、酒壶、赞宴、赞家等礼仪歌,然后才开始宴席。晚上,在正厅中央摆上长桌,主人和宾客唱宵夜歌。第三天吃完早饭,新娘就回娘家。 送行的亲属要在主人家正厅里唱一首答谢送别的歌,歌罢新娘先行离去,送行的亲属则被村里的年轻男女拦住唱歌,不唱完不准离去,直到出了村子才会被拦住。

贵州毕节苗族结婚风俗_贵州毕节接亲风俗_贵州习俗婚礼毕节

新娘结婚后,不住夫家,而长期住在娘家(俗称“不坐家门”),新娘年龄越大住的时间越长,新娘年龄越小住的时间越长。其理由一是因为早婚,新娘年纪小,不能处理繁重的家务;二是婚姻是父母包办的,彼此还不太了解,要有个逐渐建立感情的过程;三是女儿认为不宜过早离开父母,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。一般到十七八岁,虽然不一直住在夫家,但如果夫家劳动力少,或有红白喜事,新郎本人或他的姐妹,或他的母亲,都会去接他,到夫家住一段时间。 以后老公家里有什么事,哪怕没有人接她,她也会主动过去。

布依族第一胎孩子出生后,生男孩要一只公鸡,生女孩要一只母鸡,还要备一瓶酒,去外婆家报喜。第三天要办三方宴,外婆家要送来背带、襁褓、衣服、糯米、鸡蛋等。之后亲朋好友也陆续送来糯米、衣服、鸡蛋。孩子满月时,要办满月宴,并请算命先生给孩子算“八字”,起名字。生第二个孩子时,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,都从简。

布依族寡妇可以再嫁,但必须征得前夫家属的同意,她们结婚时一般不举办盛大的婚礼,只准备简单的酒席招待亲朋好友,避免各种繁琐的仪式。

解放前,一些富裕的布依族家庭也纳妾,但多为传宗接代。纳妾一般不举行婚礼,妻妾称呼一律平等,所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。解放后,随着新婚姻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行和实施,青年男女逐渐有了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,经双方父母同意后,即可到当地人民政府登记,商定结婚日期,简化繁琐的礼仪,纳妾已被禁止。由于文化科学的传播,近亲通婚大大减少,早婚的风气有所改变。

布依族家庭成员为夫妻及其子女,也有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。子女中,除亲生子女外,还有非亲生子女,如领养子女、随母子女、寄养子女等。非亲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状况一般不如亲生子女。

贵州习俗婚礼毕节_贵州毕节苗族结婚风俗_贵州毕节接亲风俗

布依族婚姻

搜索